2025年3月25日,由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工教育师资培训学院)承办,季华实验室协办的技工院校“技能+科研”合作项目师资培训班在佛山顺利开班,来自全省43所技师学院的50名校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参加本次培训。
夯实“技研”合作基础
本次培训班以“深化技能与科研融合,培育创新型技能人才”为主题,探索实践“技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全省技工院校与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紧密合作,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为“科研助手”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培训班邀请了佛山季华实验室、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隐形冠军企业和佛山市技师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技研”合作成效明显的技工院校专家授课。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分组研讨、实地研习等多种教学方式,内容既有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解读,也有“技研”合作实际案例经验分享、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企业实地研习等,有效深化了参训人员对“技研”合作模式的理解,为深入推动技能赋能科创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能尖兵跨界助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技能人才的“练兵场”正在从技能竞赛的舞台逐步扩展到科研实践中。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联合广东省科技厅在2024年印发《关于开展“技研”合作助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引全省技工院校主动对接实验室、高校、企业等研发机构,着力培育一批既拥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备高超实践技能的“大国工匠”,协同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难题,为高质量发展锻造“技能尖兵”。全省技工院校积极推行“技研”合作新模式,取得扎实进展。
季华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是聚焦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佛山技师学院与季华实验室针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需求,签署合作协议,以“双师”培养、“双向评价”、“多维”提升等方式,共同探索“技能+科研”等高技能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累计联合培养了65名学生、6名教师,已有25人进入季华实验室全职工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广东省有20多所技工院校800余名毕业生在科研单位或实验室从事科研辅助人员、机械操作等工作,有10所技工院校与各级实验室已签订或有意向签订合作协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深圳技师学院有108人进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深圳湾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上市公司、规模以上企业从事科研相关岗位工作,助力科研攻关。中山技师学院与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高校及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湾区光谷服务中心”“美丽乡村服务中心”“工程研究工作室”和“机器人工作室”,优秀毕业生将以科研助理身份加入研究院科研团队参与企业项目攻关。江门技师学院与省“双碳”实验室共建“新能源技术专班”,定向输送毕业生参与“绿氢制备”项目研发,学生人均薪酬较传统就业提高40%。
开启“理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时代
广东人社部门持续推进全省技工院校与实验室、高校、企业等研发机构开展“技研”深度合作,逐步实现科研界对技能人才从“看得到”“看得上”到“看得重”的转变,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和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供给。
打造协同育人“强引擎”。通过集合高校、企业与技工院校三方力量,构建“院校-科研平台”联合培养机制,精准对接科研机构用人需求,共建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推动技工院校强化与重点实验室探索开展长期人才合作培养,协同培育高技能人才。
锻造复合型师资“主力军”。通过实施“科研驻点计划”,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赴重点实验室实践锻炼,深度介入学生在科研平台的实习实践;另一方面聘请科研专家担任学生“师傅”,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圈”。通过重点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平台的沟通对接,建立科研实习就业直通渠道,邀请科研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与实验室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不断拓展“技研”合作的内涵。
从工装到科研“白大褂”,广东技工教育正加速从传统技能培养向“技能+创新”双强转型,着力打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