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类〕
梁俏筠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更充分就业更高质量就业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国资委、省残联、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行保险监管局等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中央将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十三五”时期,我省坚持就业优先,城镇新增就业700万人、占全国1/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2020年,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打好减负稳岗扩就业“组合拳”,全力以赴抓好就业这一民生大计,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4万人,调查失业率全年平均为5.45%,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国务院对我省2020年就业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将我省作为就业工作先进地区予以督查激励。
一、关于夯实就业增长的经济基础
通过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在解决失业问题采取的一种最重要手段。我省注重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协调联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一是保市场主体稳岗位保就业。我省市场主体超过0.13亿户,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省级层面先后出台2.0版促进就业九条、复工复产20条等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强化稳就业系列举措,提供强有力政策支撑。面向“三个一百”重点企业、制造核心企业以及中小微和服务业企业,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技工“三送”活动,探索实施免申请、承诺制等方式,第一时间把惠企政策转变为“救命钱”“及时雨”。全年为全省304.4万家企业减免延缴三项社保费1970.6亿元;向190.91万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30.07亿元;向4万多家企业发放以工代训补贴38.85亿元;共向企业和劳动者发放就业创业政策性补贴等超40亿元。组织16.4万技工院校学生顶岗实习。降低工商业电价,对一般工商业电价和大工业电价所有电力用户,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2020全年降价金额达120.24亿元。二是扩大投资稳定就业。2020年全年重点项目及其公共服务补短板项目共完成投资9000亿元。通过建立项目清单、任务台账及定期调度,确保了全年任务完成,以投资和重点项目稳住就业岗位。三是促消费带动就业。出台“促进农村消费10条”,落实“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29条”,开展“汽车下乡”专项行动,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开展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促进文旅和餐饮消费恢复等。四是完善对新业态、灵活就业的支持制度。出台实施了《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服务管理办法(试行)》《广东省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单位从业的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劳动者等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试行)》《广东省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完善灵活就业特别是新就业形态政策服务支持体系,支持新业态新模式规范发展。下一步,我们将突出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地位,着力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在保持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升级的同时,努力实现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优化、就业质量提升。
二、关于进一步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
“十三五”以来,我省出台实施了促进就业“十三五”规划,省政府2018年底出台了《广东省进一步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作为我省促进就业政策的主体文件,这就是1.0版“促进就业9条”,推出诸如社保降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创业担保贷款等含金量十足的政策举措;2020年,省政府又出台2.0版“促进就业9条”,进一步推出社保减免延缓等更强有力的减负稳岗举措,两年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超375亿元,2020年更是为306.8万家企业减免延缴了三项社保费1970.6亿元,这些措施有效对冲了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保障全省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等年度指标任务顺利完成,保持了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今年初,省政府出台实施了3.0版“促进就业九条”。经测算,3.0版“促进就业9条”预计今年全省需支出82亿元。此外,我省出台了扶持创业等综合性文件,加上我们出台的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群体的专项文件、就业资金文件和其他配套文件等构成了我省的就业政策体系。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出台促进就业“十四五”规划,加强规划引领,贯彻落实省政府3.0版“促进就业九条”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财政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的通知》等就业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变化,持续升级优化促进就业政策举措,形成完善的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体系,稳定和扩大岗位供给。
三、关于以提升劳动者技能为抓手深化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提升劳动力技能,是我们破解就业领域主要矛盾的关键。近年来,我们着力提升劳动力技能素质,助力推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每年下达各地市高中阶段学校指导性招生任务,落实国家提出的“职普比大体相当”要求。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2020年,4所本科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招生计划1万人、增加68.1%;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招生计划6.5万人,增加40.6%;专插本录取5万人,是2019年录取数的2.8倍。2020年开展4000余个职业培训项目,培训115万人次。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实现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职。省职业教育城一期、二期工程先行项目完工,10所学校8万学生进驻。聚焦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完善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二是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高质量发展,促进劳动技能实质性提高,打造技能人才品牌,以“小切口”解决就业“大问题”。全年全省累计开展粤菜师傅培训7.1万人次,带动20万人实现就业创业;技工院校146所、在校生60.8万人,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以上,推进技师学院纳入高等教育;“南粤家政”工程培训33.86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和稳定就业51万人。三是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推进十大工程培训,面向各类劳动者,依托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大力规模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承办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广东取得了32金13银11铜27个优胜奖的好成绩,37%的参赛项目获得金牌,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共组织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575万人次,有力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助推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目前,全省技能人才133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4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33.4%。四是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全面推行1+X证书试点,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规模17万人,试点院校275所,试点证书88个,覆盖96%的证书,试点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考核17万人次,考核人数全国第一。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在全国率先以地方标准发布《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出台《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实施意见》,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优质职业教育、技工教育供给,提高办学水平,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实施十大工程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四、关于进一步推动创业带动就业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把促进创业作为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的突破口和新阵地,完善政策、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掀起大众创业热潮,创业带动就业效果显著。一是构建覆盖创业全过程的政策扶持体系。打破创业者享受政策的地域性障碍,创业前提供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咨询指导等服务;创业初期给予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等政策扶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力度 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的通知》(粤财金〔2020〕39号),提高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至50万元,放宽借款人小额消费贷款限额至10万元,降低贷款利率为不超过LPR+50BP。二是搭建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平台,打造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重点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已累计孵化港澳项目765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1125人;截至2020年底各级人社部门建设认定创业孵化基地650家、返乡创业孵化基地57家。截至2020年底,全省孵化器数量达1036家,众创空间达1037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持续4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省21个地市已实现孵化器、众创空间全覆盖,珠三角实现县区全覆盖,全省国家级高新区实现国家级孵化器全覆盖;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成效凸显,全省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内创业团队和企业带动就业总人数达58.7万人,其中吸纳应届大学生就业人数达6.1万人。三是连续5年举办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辐射23个国家,超8.6万项目报名参赛,60万人次参赛。 2020年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6.32亿元、同比增长66%。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创业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创业创新环境,不断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
感谢对就业工作的关心和提出的宝贵意见,恳请各位代表对就业工作给予进一步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1年5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李树新,020-83134884)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省政府办公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国资委,省残联,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行保险监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