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 > 建议办理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098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20-06-12
分享:
字体: [大] [中] [小]

                                                                                                                                                                                                〔C类〕

                                                                                                                                                                                   粤人社案〔2020〕299号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省十三届

人大三次会议第1098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谢志岿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战略性扩大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规模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扩大湾区户籍人口规模、促进广州、深圳人口有序向周边城市转移的建议

我们赞同您的建议。人口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我省是全国排名第一的人口大省,粤港澳大湾区更是我省人口聚集度最高的地区。您的建议对准确把握我省人口发展变化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是,人口迁徙也应尊重自由迁徙的规律,目前也存在农村和外来人口落户城市意愿减弱,农业转移人口难于完全融入城市等问题,要在尊重城乡居民个人意愿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举措,逐步减少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最终达到人口自由迁徙的良性状态。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文件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市人口规模有序发展。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督促落实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19〕1644号)规定,“要推动各类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要持续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确保就业、居住、社保缴纳年限作为积分的主要依据,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差别化落户政策,探索搭建区域间转积分和转户籍通道,鼓励取消年度落户数量限制”。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通知》(厅字〔2019〕56号)规定,“以户籍制度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会保险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202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发改规划〔2020〕532号)提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未落户常住人口等一系列要求。我省也结合实际,出台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2017年3月,印发《关于印发广东省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7〕24 号),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2020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做强做优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广州、深圳的户口迁移政策在“北上广深’四个超大城市中是最宽松的;珠三角I型大城市中佛山、东莞、中山市的入户政策符合国家和省的政策要求;江门、肇庆等城市已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目前,我们按程序正在制定我省贯彻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意见的实施意见,将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推动全省各类城市全面放开放宽包括专科毕业生在内的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佛山、东莞、中山等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重点放宽稳定就业时间限制,不得以是否有自有住房和附加居住年限为限制条件;其他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下一步,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充分借鉴和吸纳您的建议,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工作部署,部署推动广州、深圳以外的珠三角城市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稳妥有序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户籍人口规模,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移制度,同时促进“双城”人口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

    二、关于大力实施产业留人、就业留人政策的建议

我们赞同您的建议。近年来,国家和省通过战略规划,将产业与人口结构有机结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人才高地的发展目标,将着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环境,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深圳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四个出新出彩”行动方案的通知》(粤改委发〔2019〕16号)提出,实施协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建设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与深圳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佛山共建万亿级产业集群融入珠江东西岸高端电子信息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省人才办《印发<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粤人才办〔2019〕9号),从集聚高层次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优化人才宜居宜业环境、推进人才协同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25条政策措施,在政策突破、畅通渠道、平台搭建、服务衔接等方面聚集发力,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近年来,依托“珠江人才计划”,共从港澳地区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5个、院士10人、领军人才6人,汇聚港澳高层次人才170多人;港澳高校及在粤机构承担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808项,获得5.8亿元支持资金。

    同时,我们也推行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引入人口,扩大我省人口规模。我省全面取消港澳居民在我省就业许可制度,消除就业流动制度性障碍,畅通港澳居民来粤就业创业渠道。推进“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串联粤港澳三地资源打造集交流、培育、实训、孵化、展示、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平台。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13个平台载体。截至2019年底,13个重点建设平台载体已有11家投入运营,有效引进562个港澳项目入驻,吸纳就业3000多人。推动港澳居民与本地户籍劳动者同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将港澳居民纳入就业资金扶持对象范围,明确符合相关条件的港澳居民,可同等申领相关就业创业补贴。鼓励组织开展粤港澳青年就业交流活动,吸引更多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按规定在城镇常住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产业与人口结构有机结合发展,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引才政策,留住并吸引外来人口及各类人才。一方面,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大机遇,扎实推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行动方案》各项政策举措落实落地。支持广州、深圳在人才制度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强化人才工作“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效应,推进珠三角城市人才发展战略合作,吸引国内外人才落地大湾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另一方面,做实就业优先政策,狠抓2.0版“促进就业九条”等政策落实,扶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全力以赴稳定和扩大就业。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十项行动,加大对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跟踪帮扶,做好岗位信息推送、职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工作。做好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帮扶,促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

    三、关于大力发展公共服务,提升湾区公共服务规模和质量建议

我们赞同您的建议。针对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一是加大教育投入规模。加强学前教育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扩大学位供给,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量水平,打造大湾区职业教育高地,推进随迁子女就学机制,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教育经费总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各省(市、区)首位。2018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268.43亿元,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9.25%,比上年增长10.55%,增幅高于全国2.14个百分点,连续25年居全国31个省(区、市)首位。大湾区9市教育经费总量占全省60%,生均水平居全省前列。2019年,全省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79.02%;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355所,新增学位 61.62万个;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招生52.8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扩招12万人以上,在校生达到89.4万人;260所职业院校开展3824个职业培训项目,培训达109.5万人次。二是完善落实大湾区交通建设规划。加快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构建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印发《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编制《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1-2050年)》,结合大湾区人口、产业、布局等因素合理规划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科学配置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布局和通道。三是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密切医疗卫生合作,发展区域医疗综合体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优质医疗保健服务,完善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大力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建立完善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标准、服务供给和监督管理体系。加大与港澳在婴幼儿照护服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实施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升流动人口享受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获得感,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打下坚实基础。四是加强粤港澳地区公共服务衔接允许港澳人才及其配偶享受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延缴和补缴政策。选定数家定点医疗机构,允许港澳人士使用港澳医保直接支付医疗费用。允许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的港澳人才按当地有关规定购买一套住房,在缴存、提取住房公积金方面与工作所在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赋予港澳人才子女与当地居民子女同等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权利,支持在广东设立港澳子弟学校和港澳子弟班。目前在广东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港澳学生约7.5万人,其中约46%在公办学校就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供给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为大湾区积累人力资本提供重要保障。二是加快深中通道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抓紧推进黄茅海、狮子洋、莲花山通道等大湾区跨江跨海通道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黄茅海通道于2020年开工建设;加快建设沈海高速公路汕尾至深圳段、江门至湛江段等改扩建项目;推进广州至连州、惠州至龙门、河惠莞高速公路等对外辐射通道建设;推进深岑、沈海、常虎、莞深等高速公路拥堵路段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中山西部外环、莞番高速公路等大湾区内部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推进南沙至中山、南海至新会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三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就业工作交流合作,完善更加有利于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和服务机制,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港澳居民在粤就业创业的空间,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员流动提供便捷公共就业服务。四是优化户政服务水平。全面推行户政业务网办,简化户籍迁移手续,优化落户办理流程,细化办事指南,简化申请材料;在省、市政务服务网和“粤省事”平台、公安微信公众号宣传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落户业务办理指南,为非户籍人口落户提供便捷服务。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厅工作的关心支持。

                                                                                                                                                      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0年6月8日

(联系人及电话:童斐徽,020-83134931)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省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组织部、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