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就业 > 业务专题 > 高校毕业生就业
    

高质量就业呼唤真实就业率

信息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2015-06-25
分享:
字体: [大] [中] [小]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今年,749万名高校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步入就业市场。

在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更看重增长背后的就业”。总理还提到,“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并不真实,存在‘假就业’‘被就业’等问题”。真实的就业率对于把脉宏观经济运行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就业率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存在哪些问题?背后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改进就业率统计方法?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在各项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李克强总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在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强调,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不断增加百姓的收入。

“我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有媒体报道,目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就业率统计并不真实,存在‘假就业’‘被就业’等问题。”在6月10日召开的会议上,总理如是说。他当即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对报道涉及的问题调查清楚,要及时、实事求是地作出回应。

高校就业率频现造假现象

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孟方就要收拾行囊离开校园。与弥散在校园里的离愁别绪不同,她还在担心自己最后的工作去向。孟方是北京一所211院校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在离毕业不足一周的时间里,辅导员发放过两次表格统计就业状况,班里仅仅有30%的同学签订了三方协议。在此之前,该专业就业率一直“号称”在95%以上。

孟方的个案并非孤例。一边是高校就业率“高奏凯歌”,一边是学生哭诉就业难,为什么会出现“冰火两重天”?

“就业与满意就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曾在北京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过的朱伟恩(化名)告诉记者,“就业率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就业状况。很多高校就业率甚至达到98%以上,这个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呢?他们是根据学生的就业协议和就业证明来统计的。在很多高校,到了规定期限,就必须上交就业证明。交了就业证明,即被视为就业,并且就业证明与毕业证和学位证捆绑在一起的。”

对此,孟方深有感触。三年前,孟方本科毕业于一所二本师范类院校,“当时学校要求每个人必须交就业证明,没有就业证明就不发放毕业证、学位证,很多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就找人随便开了证明、盖个章。”孟方告诉记者。

“除了毕业证、学位证,户口、档案托管也成为一些高校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的‘利器’。还有一些学校,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朱伟恩说。“为了实现所谓的高就业率,很多学校还制定了多项奖惩措施,并且具体落实到人,尤其是辅导员和导师。学校、学院与专业的发展,教师的奖励和奖金,都与就业率数据挂钩。”

一段时间以来,注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似乎成了数字游戏。虚高的就业率不仅对学生的就业期待是一种误导,对于政策的制定者也提供了一种误判。

就业率功利化亟待破解

对于孟方来说,就业证明意味着毕业证;对学校来说,就业率意味着招生状况和专业设置的前景。

据了解,我国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始于高校扩招的1999年,目的是为了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对各高校办学质量进行督促。200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2005年,教育部提出“将专业设置与就业率挂钩”这一做法。

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一时间,学界和业界对政策的争议不断。支持者认为,这体现了教育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与规模的勇气和决心。反对者认为,高校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地方,不能将就业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考核依据,并提出“这会助长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担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曾在受访时表示,这不仅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招生计划意味着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相关老师的饭碗,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

高校就业率需由第三方统计

对此,不少专家指出,还原真实性必须先破除高校就业率的功利化,先取消附在就业率上的各种利益指标,即就业率不要与其他方面挂钩。只有先破除就业率的功利性,才能还原就业率的本质意义。

关于如何解决就业率虚高问题,熊丙奇认为,要遏制就业率造假、注水,必须改变就业率统计机制,需由高校统计变为第三方统计。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说,一是教育部门要把对就业率的追求改为对学校学科设置合理性、教学质量以及综合就业服务工作的考核。二是学校要把功夫下在改进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上。

针对近几年个别高校就业率造假现象,各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已经有所行动,来确保就业数据的准确。比如,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在6月份集中开展就业签约和统计工作专项核查,采取访谈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等方式进行严格核查,对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认真审核。教育部还将对部分地区和高校进行抽查。

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率统计方法

高校就业率是整个就业率体系的一部分。要学会用就业率把脉经济发展,这不仅需要保证数字的真实性,还需要改进统计方法。

“很多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是跟着调查就业率走的。我们走到今天这一步,就业指标同样至关重要。”李克强说,“我们发展经济,最基本的还是保障就业。有就业就会有收入,老百姓就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

在6月10日的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要求有关部门扩大统计范围,进一步完善办法,把调查失业率真正变成权威数据。

事实上,早在去年7月30日,李克强总理就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目前我国发布使用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的条件已具备。

不久之后,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公布,2014年1-8月我国31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失业率为5%左右。“调查统计率”一词由此正式走向公众视野。而在此次公布调查失业率之前,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登记城镇失业率这一指标。

对于总理再次强调调查失业率对于判断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意义,国家统计局回应称,今年7月将开始进行劳动力试调查,调查范围将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城市,调查频率为月度。

据介绍,主要是劳动力调查范围将从65个大城市扩大至全国所有地级城市,调查频率为月度,调查样本为12万户。今年7月份开始,1.5万名调查员在每个月10至14日,走进千家万户,调查登记就业、失业的信息。

5月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在这一被认为开启“中国积极就业政策4.0”时代的文件中,强调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统筹。

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转型升级加速的新常态背景下,准确务实的就业率影响到对就业形势的研判,关系到就业政策的“精准投放”,能够使宏观经济决策做到“心中有数”,对促进比较充分且高质量的就业有重要意义。(黄晓云)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