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就业 > 工作园地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情况

日期:2011-12-27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根据部2011年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统一部署,9月1日至30日,各地集中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服务月期间,全国30个(除西藏外)省(区、市)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64万份;为159.6万名毕业生提供求职(失业)登记,其中2011届毕业生82.9万人,困难毕业生6.4万人;组织各类专场招聘活动5373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47万个,76万人签订就业意向;提供就业见习岗位29.8万个,组织约17万人参加就业见习;组织20.7万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参加创业培训7万人;对12.2万名困难毕业生开展就业援助,帮助7.5万人实现就业,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1.1万人。

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宣传登记到位、跟踪服务到位、政策落实到位的“三到位”要求,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积极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就业服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部署安排。绝大部分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成立了以一把手厅长或分管就业的副厅长为组长,就业处、人力资源市场处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同志参加的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湖南、陕西、新疆等地省(区)邀请政府领导出席当地的服务月活动启动仪式;广东、重庆提出“全月有方案、一周有计划、每日有安排”;湖北统一服务月活动标识,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在毕业生中的影响力;安徽组织开展“六个一”服务(开展一系列宣传、建立一个实名制信息库、开展一次人事代理、举办一系列招聘活动、开展一次援助周、提升一批毕业生能力)。

二、广泛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当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及当地就业服务活动安排,帮助未就业毕业生了解相关政策,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服务月相关活动。天津利用公共媒体、网站、服务场所发布,社区信息栏张贴公告,劳动保障协理员和信息员送政策和信息上门等方式开展宣传;重庆结合本市信息产业和两江新区建设,制作《就业在重庆》宣传片及宣传画册,印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答》、《就业服务联系卡》,免费发放到高校毕业生手中;广西在广西人才网首页开辟服务月活动专属页面,设置网上求职平台、专场招聘会、免费档案托管、就业推荐等10个功能模块;辽宁通过省电视台、沈阳市电视台、省教育电视台及就业信息网等多家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报道;广州每逢周二、周四在《南方都市报》宣传未就业毕业生登记服务办理流程;江西吉安在高校和社区相对集中区域,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培训、送服务”的“四送”服务;湖北黄石在报纸上刊登《给高校毕业生的四点建议》,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放下架子、放下包袱,从小事做起。

三、加强信息统计,明确服务对象。各地采取多种手段,摸清本地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信息,明确服务对象,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一是从教育部门获取数据,如安徽加强部门联动,在8月底前实现与教育部门的未就业毕业生信息交接;广东主动沟通协调,及时从教育部门获取本省高校全部毕业生基础信息,对其中未就业毕业生建立实名制台账。二是依托基层平台摸底,如辽宁沈阳依托市、区(县)、街道和社区四级平台逐户排查,建立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三是鼓励毕业生自主登记,如天津、成都及上海部分区县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求职登记信息管理系统,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四、贴近毕业生需求,多渠道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各地通过上门采集、媒体发布采集、电话采集、信函采集等方式,广泛挖掘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岗信息。同时,采取现场+网络、常规+专场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安排招聘时间,方便毕业生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各地还积极探索采取更加符合毕业生求职特点、毕业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就业服务。北京依托街道、社区平台,将岗位信息直接送到毕业生手中;辽宁举办IT专业校企联合促就业项目洽谈会,为企业招聘和毕业生求职提供对接平台;江苏举办首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公益交流大会,采取省市联动,组织500家单位进场招聘,提供岗位近10万个,同时举办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展示,邀请大学生创业园、投资公司、银行一起在现场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咨询;上海组织开展行业专场集体面试洽谈会,多家企业同时面试一名毕业生,便于人社部门掌握毕业生面试录用情况,同时也便于掌握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素质要求,为下一步完善职业推荐和职业指导提供参考;青海与中国移动青海分公司合作启动12580—“短信求职通”,通过发送手机短信、彩信为求职者提供职场咨询、职位讯息等信息服务;四川部分市县推行承诺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工作效率,承诺“不挑不捡两个工作日内推荐就业”。

五、组织开展培训和见习活动,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各地积极组织有培训和见习意愿的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并注重提高培训和见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辽宁实施面向毕业生的普惠制培训,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毕业生,根据其专业特点和就业意愿,及时组织参加相应的技能转换培训;青海充分发挥援青省市教育资源优势,利用对口援建机制组织藏区未就业毕业生赴援建省市参见就业见习和培训;黑龙江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参加订单式培训,先后为九三粮油工业集团、完达山乳业等企业培训近500名一线员工;江西赣州建立企业指导老师和见习生的“一对一”传、帮、带机制,提高就业见习质量。

六、实施重点帮扶,促进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为促进困难毕业生就业,各地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通过重点推荐、公益性岗位安置、一对一帮扶等方式,建立专门台账,实施跟踪管理。安徽在9月下旬统一开展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周活动,帮助一批困难毕业生实现了就业;青海选聘纯农牧户和城镇家庭困难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并举办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促进残疾毕业生就业;浙江在市、区(县)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设立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站式”公益服务窗口,专门为困难家庭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广东东莞组织专人上门走访困难家庭毕业生,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就业需求,制订具体帮扶方案,促进他们就业。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