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就业 > 工作园地

广东高低端人才紧缺 每年10亿培训农民工

日期:2010-08-09 来源:南方都市报
《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出台,广东政企联手,强调用工“以人为本”———

“刘易斯拐点”上的人口红利警报

    劳动力要素作为经济活动中的第一生产要素,其待遇提升似乎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东省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汇聚的大省,自然在“用工荒”浪潮中首当其冲。近期广东发生的某些劳动关系不和谐事件,引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

  7月下旬,广东劳动学会、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联合广州市劳动保障学会,共同举办“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研讨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妥善应对近期劳动关系不和谐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广东劳动学会、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长张凤岐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国企、外企、民企代表,以及政府、高校专家学者共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广东率先出台指导意见改善用工环境

  会上,张凤岐指出,研讨会可在以下几方面作深入的探讨:一是如何改进企业的用工管理,重点是怎样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二是如何加快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处置机制,包括劳资纠纷的对话、沟通、协调、仲裁机制,以及健全企业内部调解机制;三是如何改善企业用工环境,畅通劳资纠纷的表达渠道,及时化解劳资矛盾;四是如何构建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围绕省政府的指导意见,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表示,要充分发挥学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紧紧围绕《指导意见》的落实,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听取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根据各地、各系统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政府部门制定出台实施办法或细则提供参考,使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在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很多企业都还没有意识到什么叫以人为本,以为是做两个篮球场,搞一个文化室就是以人为本,不是这么简单。很多企业的想法还是:你这些人都是生产线上的一个机器,机器也要休息,那就给你一点娱乐的活动。这个成果啊,利润啊能够给员工一起来分享,包括这个精神啊,待遇方面啊,能够民主参与的方面啊能够跟大家一起来分享。就是说这个企业管理啊,这个以人为本这个理念啊,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据了解,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文关怀改善用工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就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提升企业用工管理、协调处置劳动关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等方面的工作作出具体部署,从不同的角度对政府、企业、工会和职工四方提出了要求。

  高低端人才紧缺,每年10亿培训

  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广东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却令人担忧。广东省劳动学会秘书长陈俊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以前就有两千多万的农民工,外省农民工有一千五百万,但09年之后外来农民工的数量就开始下降了。第二个就是本省农民工外出的数量有点增加。”

  “一是高端人才十分紧缺。高端的包括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个就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加工的低端的普通劳动力紧缺。例如衣车工、制鞋玩具。所以这一高一低两个群体的结构性紧缺,就说明现有的这种生产的模式、用工的模式难以为继了。”

  陈俊传指出,我们劳动学会组织的这个“用工守法企业”的评选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土地也好,资金也好,技术也好,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源这个要素。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们觉得有必要在全省范围内来营造一种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氛围,来打造这种企业优秀人力资源的一支队伍。

  陈俊传介绍,省劳动学会除了计划引导教育企业提升其劳工待遇外,还将继续实行一系列惠及劳工的培训政策,只要向有资质的培训机构申请培训,他就可以报名去参加这个培训,免费去上课,去参加培训都可以,政府补贴是补贴到这个培训机构里面去。省政府一年拿出十个亿的资金来培训农民工,而且上不封顶,培训得越多,补贴越多。

     地理论见

  “产业转移不能解决劳动力成本问题”

  对话广东省劳动学会副会长王珺

  南都:有人就认为现在广东省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会大幅提升,但是同时又可能遇到“天花板”的一个状况。您怎么看这样的一个矛盾,这将导致什么结果?

  王珺:提高工资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实际上这个就涉及到“天花板”,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型产业,它的附加值本身就是很低的,就是说它的空间是非常非常有限的。一个行业产业的转移要比产业的升级相对来说要容易,设备不变,产品不变,流程不变,基本的运作、质量都不变。但反过来讲,你要创新的话,就要涉及到技术的风险,涉及到市场的风险,所以很多企业可能更多的就是用产业转移的办法。

  南都:企业转移能否回避劳动力价格提升的压力?

  王珺:其实是不能回避的。当前广东非国有的劳动力市场雇佣一个人是1500-1800块钱,在四川、在江西、在湖南雇佣一个人也是1300-1500块钱,差距不是很大。因此我们首先可以否定从广东转到内地是追求廉价劳动力的可能。转移无非是两个因素:一个就是追求内地的市场,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了,市场规模扩大了。第二个就是地价结构,内地的土地更便宜。

  南都:但显然这种转移只是通过在内地复制沿海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而回避了劳动力价格提升的矛盾,而且会带来内地城市污染,以及沿海城市失业等一系列问题。

  王珺:产业转移过程当中,劳动力是转移不了的。比如我到了广州市了,广州市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转出去了,但是过去的钢铁工人、纺织工人可是转不走的。实际上在经济学里边讨论过发达国家的情况,就是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收入分配差异扩大的问题。那么在中国,现在人们回避这件事情,比如说现在大家都想推进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但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面临着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问题。所以现在面临的震动就是,城市里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差距又会进一步地拉大。那么这个情况实际上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样就使我们现在一线城市面临的挑战就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如何把就业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就要以人为本。

  南都:这里涉及到一个主体问题,“以人为本”的主体应该是政府还是企业?

  王珺:劳工权益保障的缺口,本来如果政府做得多一点,规则清楚一点,那企业就可以纯粹做经济人,如果政府的资源不足,那企业这边就要多迈出一步来。当前的现实是,政府这一块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法规不完善,转轨过程遇到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而劳动力是一个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必须要求企业更多地要承担起一些社会责任来。没有文化积淀,没有社会责任感,你的信誉会受到影响。例如德国总领事就告诉我,德国企业培训不需要附加条件,是一种强制性的。在德国,每个企业也都有社会责任来接纳社会实习人员,假如企业不承担这样的责任,就会更多缴纳税收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通过税收的办法,把企业纳入到整个培训过程当中来。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正略钧策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