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广东就业 > 工作园地

校企共建育人才 浙江工大打造个性化就业平台

日期:2007-05-10 来源:广东劳动力市场
  “你签约了吗?”对这个眼下大学毕业生最关注的问题,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七成应届毕业生都会给予肯定的答复。
  软件学院03级学生凌佳端坐在他人生的第一张办公桌前,为毕业论文忙碌,为职业生涯热身。此前,凌佳和他的实习单位微宏软件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刚刚结束长达10个月的双向选择,现随时都可以和公司签约。“实习机会是学院提供的,我很庆幸能够‘快人一步’融入公司团队。”除了感激,凌佳的话语中更多的是自豪。
  像徐凯这样接受过学院“大学·学生·企业之3win模式”岗位培训的学生,一般都掌握了基本的商务日语应用能力,具备了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场商业技术技能。这样的学生即使不进NEC,也能轻松找到一份合适而满意的工作。
  浙工大信息学院从2006年开始着手尝试“预岗培”---大学·学生·企业之3win模式,探索与企业合作培养实用性人才。去年4月,信息学院把NEC等知名软件开发公司请进了校门,把岗培的时间提前,把岗培场所搬到了校园,以企业出教学师资、学院出教学资源的形式,开办了第一期国际软件精英班。学生主要接受长达半年多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外语技能、职业商业技能、职业技术技能四大方面培训,主要集中在暑期及双休日等学生业余时间进行。第一期30名学员经过滚动淘汰,最终结业24人。“预岗培”一结束,就有6人留在了NEC杭州公司工作,其他学生则全部被相关软件企业吸收实习上岗,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
  每到四五月份,浙工大软件学院的大三学生就特别走俏,像恒生电子、浙大网新、浙大中控等业内赫赫有名的企业会纷纷向学院发出“人才订单”,争抢着向该院学生抛出“绣球”。这完全得益于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企业量身打造了一批软件人才。
  浙工大软件学院自2005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来,已经为2002、2003级的451名学生举行了两次双向实习选择会:拥有由50余名知名企业老总和高级技术主管构成的强大兼职教师阵容,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建的专业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在学校与企业共建的实习基地里实习、就业。
  软件学院学工办主任吴斌负责全院今年280名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截至目前,我们学院七成的毕业生已经签约或有了意向单位,近30位同学已被各类银行、阿里巴巴、恒生电子等单位录用。”吴斌告诉记者。
  “大一、大二忙着打好专业基础,大三忙着实习双向选择,大四可以从容应对求职双向选择,”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李澎林不无自豪地说,“让学生们提前接轨社会、接触企业、明确学习方向,提前迎接竞争、挑战和压力,益处多多。”
  “学生的实习、就业一气呵成,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与企业共建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李澎林说。
  建立就业信息电子档案
  除了在课程体系上与用人单位接轨,浙工大还特别重视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全校与1700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人才信息资源库,用人单位可以随时查看在校毕业生简历,毕业生也可以点击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这样的“网上参谋”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平台,年点击率达30余万次。
  经贸管理学院从2002年起就建立了就业信息电子档案。档案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两部分,分别记录了毕业生在校的基本情况以及他所在的工作单位和最新联系方式。到目前为止,已有5届共2500名毕业生资料可供在校大学生查阅。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些毕业生在求职前十分茫然,有了就业信息电子档案后,他们可以随时上网查看相关信息,而且通过电话联系,从一些学长那里了解到他们的求职经历和企业的用人标准,这对他们顺利找到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学院2003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赵亚洲说:“通过就业信息档案这个‘网上参谋’,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长们的就业信息,还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在我签约浙江物产金属集团之前,就是通过‘网上参谋’找到公司,再找到学长,通过和他们的联系,我了解到了大量有用信息,可以说我能够顺利签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网上参谋’。”
  开通“就业直通车”
  在今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浙江工大理学院190名学生中有近100人参加了考试,分散在杭州市区的10个不同考点,相距较远。
  为保证每个考生都能及时无误地到达考点,理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仔细研究了考点的分布、参加考试的人数等信息,安排了两辆直通车。
  从行车路线、停靠站点到出发说明、温馨提示都做了缜密的安排,并做了途中突发情况的紧急预案,以便及时处理路上堵车、抛锚等突发事故。
  据介绍,为帮助毕业生解决新校区离市区远,来回应聘交通不便的问题,浙工大理学院为毕业生开通了“就业直通车”:凡是参加就业招聘会、就业面试笔试、公务员报名和考试、研究生报名和考试10人以上,都可以免费享受“就业直通车”。学院委托两位毕业生负责“直通车”有关事务,无需老师签字批准。截止到目前,理学院“就业直通车”已经接送毕业生595人次,平均每人使用3.3次。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