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根据最新人口预测结果推算,2005年之后,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大大减缓,2006年将新增750万,2007年为550万,2010年新增数量将减少到210万左右。
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由于城镇地区的人口转变大大快于农村地区,城镇新增劳动力数量无法满足自身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城镇劳动力供给的主要来源。
三是城镇劳动力需求强劲,有一技之长的生产性人员供不应求。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标志的结构调整接近尾声以及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的加强,经济结构已经向着更加有利于劳动力利用的方向转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增加,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旺盛,部分地区技能型工人的供给不足。
除了上述的几个趋势,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就业压力较大,近期仍然难以缓解。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并不意味着就业压力会同时减轻,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普及使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缓对就业的影响要滞后3-7年左右时间。2010年之前我国的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推算,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依次为:2006年为1734万,2007年为1752万,2008年为1724万,2009为1744万,2010年为1835万。这意味着“十一五”时期我国仍然面临着扩大就业的巨大压力。
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形势趋好,工资增加迅速;而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工资难以增加。根据劳动保障部2006年元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调查结果,2005年农村外出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上升到1044元,而2003年和2004年分别只有612元和655元。北京大学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显示,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仅仅比2003年的月平均收入高出37元。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工资的相对变化表明,目前劳动力市场对生产性人员的需求旺盛,而对非生产性人员的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综合劳动力供求形势所出现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快速完成,劳动力供给压力将会逐渐减小,而劳动力需求将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结构改善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不会在短期内消失,而且,随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这一优势必将进一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继续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稳定的基础,但劳动力供给压力的减缓必将成为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动力,过去看似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形势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劳动力的无限供给正在远离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迄今为止一直面临着人口过多的问题,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劳动力短缺,今后是否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劳动力素质改善程度。综合来看,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时期,我国就业的总量供求矛盾将会持续缓解,而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会变得日益突出。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意味着在有些情况下并非缺乏就业机会,而是缺乏合格的劳动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改善劳动者技能意味着有效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从而也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要扩大就业,一方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积极改善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同时还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简单劳动提供者的素质。因此,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投资于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将是应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力手段和积极措施。
与劳动力供求形势变化的新形势相对应,城镇失业问题也将出现新的特点。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逐步得到解决,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失业者所组成的新失业群体将成为解决失业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与失去工作需要工作者的老失业群体不同,解决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老失业群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保障其基本生活,而解决新失业群体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其就业能力。与老失业群体相比,新失业群体的大多数人缺乏工作经验,这就决定了为他们提供收入支持或者说生活保障的政策缺乏实施基础。例如,失业保险金的给付主要是以缴费年限为依据,缺乏工作经验就意味着不可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所以,解决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的政策取向必须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为此,可以考虑这样几条措施:
一是适当延长学校教育的年限。新进入劳动力市场需要就业的人中,初中毕业生占较高的比例,而初中毕业16岁的年龄无论从身体发育还是从能力来说,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劣势。适当推迟初中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提高其就业能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有好处。为此,可以考虑把城市义务教育提高到高中阶段,同时扩大城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规模,鼓励这些学校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
二是实施针对农村(包括镇)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计划。在巩固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建立针对农村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给予必要的补贴。补贴可以直接补给个人,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补贴到培训机构或者中介机构等。
三是鼓励农村初中毕业生转移就业的区域协作。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着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主要靠农村劳动力转移来满足。为此,可以考虑在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建立起政府、企业以及培训机构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机制和渠道,提高农村新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转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