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就业 > 就业信息
    

发挥互联网力量 打赢就业“硬仗”

信息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时间:2017-08-03
分享: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加快就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亮点迭出,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作为人社系统促就业的“新式武器”,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磅礴力量,为每一位新时代的劳动者赋能。

求职“足不出户” 服务送到“指尖”

当传统的招聘会形式日渐失去吸引力,如何实现就业服务的有效推送?每年,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达1500万人,为促进就业,全国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更加适应新成长劳动力特点的招聘与求职方式。

从去年9月起,安徽省不少居民发现,自己的手机支付宝上多了项新功能:点击“城市服务”,进入“阳光就业”板块,即可办理就业创业登记证申请、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就业援助对象申请、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申请5项业务,还能查询劳动合同、就业援助对象、公益性岗位、就业见习岗位等信息。

“借大船出海,搭快车上路。”安徽省人社厅联手蚂蚁金服开发“互联网+人社”创新应用,既能节省资金,又可借商业平台的庞大流量和用户黏性,使就业服务如虎添翼,可谓一举多得。

“互联网+就业服务”的热风,同样也在席卷北国冰城哈尔滨。继去年“就业地图”APP上线、微信加载“就业地图”功能后,今年6月,哈尔滨人社局又成功与移动、联通、阿里巴巴合作,打造“触手可及”的城市就业服务矩阵,使就业帮扶措施的“千条线”穿入个体劳动者的“一根针”中。

“昔日招聘会上‘踏破铁鞋’,现在‘足不出户’就有伯乐来访。”哈尔滨市民姜二红以亲身经历证实了按图索“岗”的强大之处:“搜一搜”定向寻岗、“摇一摇”就近找岗、“扫一扫”求职报名、“问一问”答疑解惑,刷一刷身份证,个人信息“秒”入“地图”。求职,正变得像聊微信、逛淘宝一样轻松便捷。

据哈尔滨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就业地图”整合全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相关信息,平均每天向社会发布各类招聘信息2600多条、岗位1.5万多个,年服务人数达40多万人次。

数据“熔于一炉” 电子档案“跑”上“高速”

如何用好“智慧人社”的核心资产,使数据效用最大化?“大数据平台相当于一个大熔炉,能将全省海量分散的人社数据集中,并能多方共建、共享、共用。”6月22日,2017年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座谈会上,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为积极贯彻落实“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广东省做实省级大数据中心,扩大数据采集范围,纵向上贯通省级与市县镇村各级、省级与人社部及广东省信息中心数据,横向畅通与民政、教育等部门共享通道,探索引入社会机构数据资源,形成“上下左右”贯通的人社大数据应用基础环境,同时,围绕人社事业不同业务主题,形成社会保险、公共就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四大数据库,构筑起一张动态、完整、可扩展的“政务生态网”。

就在2017年全国“互联网+人社”推进会的前一天,浙江省政府与人社部签订了《共同推进“互联网+人社”行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浙江省将试点“人社电子档案袋”建设计划,人社部将指导浙江运用大数据技术。技术发展让网上职介大有可为:当劳动者就业经历、职业技能培训、参保缴费、待遇享受、工资收入、权益保障、表彰奖励,企业的用工记录、社保缴纳情况、劳动保护状况等信息被“装”入看不见、丢不了的“袋”中,不仅随用随取,还让宝贵的人力资源数据跑上了畅通无阻的信息高速路。

“有了电子档案袋,我们就能够更为精准地对劳动力供需进行匹配,从而降低职业介绍的交易成本,提升人岗匹配的效率。”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在“互联网+人社”推进会上充满希望地表示。

功能“以人为本” 开启“智慧时代”

“为何在许多职位人选空缺时,求职者却难觅心仪工作?”曾经何时,这一现象困扰了很多求职者和招聘者。如今,公共就业服务迈入智慧时代,这一现象正逐渐被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改变。

“太神奇了!答完35道专业测评试题,系统几分钟后就能生成分析报告,还能根据性格特质、就业意向为我定制推荐岗位。”4月17日,在第四届部分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巡回招聘会重庆站现场,曾是“海投大军”一员的应届毕业生王希,在使用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后连连惊叹。

作为人社部试点项目,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平台旨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职能匹配”,为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和用人单位精准招聘提供对接服务。这一平台的核心是“两库一系统”,即“用人单位岗位胜任力模型库”“毕业生测评简历库”以及智能人岗双向匹配系统,“三位一体”提升招聘靶向性与稳定性。

互联网时代,人即数据,告别“拍脑袋”“靠直觉”,政府在用数据说话、以数据管理、靠数据决策,而“冰冷”的数据下,仍是服务“以人为本”的脉脉温情。

作为人数超过2400万的农民工大省,山东省人社厅通过就业动态监测平台,开展人口迁徙分析、区域人员分析,实现全省就业动态化、全景式展示和对就业形势的精确研判,做到了政出有理、政出有据。

就业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吹糠见米”的造血手段。为完成好3年内转移150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的目标任务,云南省人社厅以人员基础信息库为基准,通过筛选比对,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中已就业和有劳动能力与就业意愿的未就业人员情况,并且结合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实名登记用户信息,摸清就业人员流向趋势,有效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盲目转移”向“精准供给”转变。(李浏清)(漫画图表 小米/绘)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