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以和为贵促调解,定分止争化民忧——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

信息来源:本网 时间:2021-11-29
分享:
字体: [大] [中] [小]

  随着劳动者法律意识增强,劳动争议案件持续增长,新情况、新问题持续增多。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问题为导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聚焦劳动争议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断提升办案质效,创新跨境调处模式,创建阳光仲裁品牌,为广大劳动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阳光、更公正的调解仲裁服务,依法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推进业务“网上办”,案件处理更便捷

  加速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广州、深圳两地仲裁机构部署数字仲裁庭、智能仲裁院,推广在错位时空,利用零碎时间参与庭审活动的“异步庭审”先进办案模式,全省人社系统各级仲裁调解机构在“智慧人社”的建设布局上,同步改造升级办案系统,实现智能分案、类案检索、视频开庭、语音识别、审限监管、E键送达等,使调解仲裁实现“网上”快速办、提速办。同时,在“粤省事”微信小程序开通劳动人事争议在线调解服务,不受地点限制,不用交通往返,因疫情难以重返工作岗位的劳动者手机轻轻一划,即可实现“指尖”便捷办理,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创新跨境调处模式,湾区劳动者权益保障更落地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特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港澳人士到内地就业创业,如何克服不同法律制度和体系处理跨境劳动争议和劳动纠纷成为重要课题。对此,省人社厅指导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广州)创新研究院,开展跨境(涉外)劳动争议处理及粤港澳三地法律对比分析等研究,探索建立“一国两制三法域”条件下调解仲裁交流协作机制、跨境劳动争议联合调处机制,研究制定跨境(涉外)劳动争议调查取证、跨境送达、文书互认及生效裁决文书执行等标准。加强粤港澳调解仲裁协作交流,在全国率先建立互设派出庭、互聘仲裁员、互联网仲裁庭“三互”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五地互设区域合作仲裁庭5个,互聘首批区域合作仲裁员19名(含港澳籍),为更好服务湾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推进粤港澳三地法律规则衔接、制度对接打下良好基础。

  选树典型创品牌,调解仲裁更专业

  “双站”示范引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劳动争议联合中心及珠海(横琴)、广州(琶洲)速调快裁服务站的示范作用,推进深圳(前海)速调快裁服务站建设,形成“一中心三服务站”格局。珠海(横琴)和广州(琶洲)两站共受理劳动争议调解案件近940宗,调解成功率达74%。打造金牌调解组织。注重选树和培育专业调解组织,推荐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深圳市龙岗区平湖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等5家单位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辐射带动更多调解机构提供更优质服务。创建阳光仲裁品牌。组织庭审观摩,发布两批共11个涉疫情典型案例,用活用好仲裁建议,指导广州南沙、佛山和梅州等地推进仲裁文书网上公开,让案件公开审理成为法治公开课。

  打造多元服务体系,广大群众更受益

  协调就业、职业能力建设等机构,打造调解仲裁与促进就业服务联动机制,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包括咨询、调解、仲裁、争议预防、就业援助、依法用工指导、政策补贴指引在内的多项劳动关系领域公共服务,方便群众一站式了解更多的就业服务政策。今年来,组织举办两期入库调解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与政策培训,吸引410名社会专业调解力量参加,提高入库调解员调处劳动争议工作能力和水平,更好为当事人提供高质量调解服务;开展“法治人社 志愿青春”青年仲裁员志愿者联系企业活动,遴选80名青年仲裁员志愿者定点联系788家企业,通过组织普法讲座,开展送法入企,收集意见建议,邀请企业走进仲裁机构旁听仲裁庭审,有力提升企业依法用工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前三季度,全省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38.28万件,涉及劳动者59万人,各级调解仲裁机构高效及时处理劳动争议,为涉案用人单位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建议,不断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降低劳动纠纷发生频率,调解成功率78.46%,受到群众和企业的认可与好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