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对话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人社部近日发布的人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强调就业优先有何重要意义?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重点做好哪几方面工作?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如何才能实现?针对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访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荣
就业优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记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怎样理解这一战略?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
莫荣:2010年,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首次提出了就业优先战略。2011年,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今年实施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则是延续了就业优先战略。
为什么要讲就业优先呢?在宏观经济层面,有四大指标:一是经济增长,二是国际收支平衡,三是物价水平,四是增加就业减少失业。过去,我们是把经济增长放在优先位置。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就业逐渐被放在优先位置。这是我国战略调整的一个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投资和外贸,在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下,投资和外贸的增速在下滑。而就业优先是拉动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通过就业来增加消费,这是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非常有效的途径。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第二,要更多地把过去依靠物资资源、资本的发展方式,转到依靠人力资源上来。要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利用人力资源的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
第三,要把就业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制订国民经济计划时,根据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要求确定经济发展速度;要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在确定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以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都要重点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确保更加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就业促进——实现比较充分、高质量的就业
记者: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莫荣:“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以上的目标。“十三五”的目标在“十二五”的基础上增加一项高质量就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也增加了500万人。对于这些目标,我们认为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对老百姓就业的关心,另一方面还是有信心、有条件实现的。
充分就业不是说失业率为零。国际上认为失业率在5%以内就算充分就业,因为总有一部分劳动者是处于寻找工作的状态。我国当前也适合按照这个标准。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被正式提出来的。国际社会对高质量就业有一个说法,认为每周工作30小时以上、有合同、有社保、有固定薪水的雇佣制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标志。在我国,高质量就业除了雇佣制就业之外,还包括更好的收入增长。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十二五”时期的任务增加了500万人,为5000万人,这符合中央提出的“全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的要求,以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要实现这些目标,从就业数量的层面来讲,一要靠经济的增长;二要靠创业带动就业;三要靠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产业、新业态带动就业。从就业质量的层面来讲,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二要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性;三要不断扩大社保的覆盖面,促进社保待遇的增长。
化解失业风险——以失业预警系统为重要抓手
记者: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地方存在失业风险。如何化解这些风险,保证就业目标实现?
莫荣:化解失业风险,要把建立失业预警系统作为重要抓手。失业预警系统是对辖区范围内就业和失业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未来就业发展趋势和失业状况进行科学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及时发布失业预警,并进行提前干预的失业调控。失业预警系统的结构应该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警情监测系统,二是警情分析系统,三是警情处理系统。失业预警系统可以弥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缺陷,是新形势下人社部门参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积极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手段。
人社部2012年年底发文开始失业预警试点,目前全国已有10个地区正在进行试点。试点地区通过探索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及时跟踪掌握企业岗位动态变化情况,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失业趋势进行预测,对可能出现的失业风险提前预警,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防范和缓解失业风险提供依据,在有效化解失业风险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以杭州市为例,杭州市对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实施失业预警评估、失业预警预防和失业预警控制;失业预警监测范围覆盖全市8个主城区、50个街道、627个社区;失业预警六大模块“就业监测、就业预测、失业监测、失业预测、失业预警、失业调控”,与六大维度“市场、职业、企业、行业、区域、群体”纵横交错、环环相扣,形成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失业预警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功能。调整失业保险基金运用范围,提高失业保险基金效能。加大技能培训、就业和创业服务等促进就业方面的投入,帮助失业者尽快就业。
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记者:在促进就业过程中,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应当如何有针对性地帮扶?
莫荣:首先,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方式,促进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创业,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这些政策可以说对于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就业创业政策碎片化、纷繁复杂、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需要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加强对就业创业政策的长期规划和顶层设计,简化程序,提供便利。加强人社部门与税务、财政、工商等部门之间的工作衔接和配合,加强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使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的作用。
其次,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尤其是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兜底帮扶。公益性岗位是政府集中开发、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拓展就业范围和渠道、缓解困难群体就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拓宽渠道,用好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各项政策,多渠道开发岗位,积极发挥公益性岗位的兜底功能。(李方)
中国就业版图“流变”
就业,民生之本、发展之源。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双创”战略给就业格局变化带来什么新动能?大学生和农民工这两个重点群体,就业门路又流向何方?中国就业版图上正经历一场新变局。
二三线城市受青睐“北上广”趋平稳
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重庆力帆集团已经新招1500多名工人。尽管工人总数不断增长,在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部长洪明军看来,人员还不够用。
“接下来几个月公司订单比较饱和,加上公司推出新车型,下半年用工需求肯定会增加。”他说,“相比前几年,今年一线工人特别好招。”
中部省份的这种趋势也很明显。江西九江市明阳电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据公司高级工程师潘全初介绍,企业招工比较稳定,这与企业工资待遇和返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有关。
“过去是‘我一定要出去’,现在是打听哪里就业更好;过去是往沿海跑,现在是往中西部转移。”九江市人社局副局长占俊学说。
据前程无忧网对上半年就业市场分析,一线城市仍保持较高的用人需求,二线城市则增长迅速,武汉、杭州、成都、南京、苏州和西安的用人需求同比增加了36.8%。
人社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近期一项研究显示,2011年至2015年,高校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比例在下降,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比例明显上升。这意味随着中国经济的产业梯度向内地转移,就业人口格局正在发生区域性变化。
蓝领艰难“蜕变”新经济领风骚
42岁的魏福晋,一年多前是山西晋煤集团古书院矿的一名澡堂检修工。去年他转岗到当地一家超市工作,成了负责切肉的技术工。起初魏福晋碰见熟人还不好意思,现在已是生鲜主管的他见到朋友则热情导购。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去产能逐步进入实质化操作阶段,煤炭、钢铁领域用工需求减少幅度较大。据人社部估算,这两个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约180万名职工。
转型中,希望与困难并存:一方面,能源重化工企业等传统行业很难再保持高速增长、维持大规模用工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经济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大幅增长。
不久前人社部公布一批技工院校新增专业和专业方向。在36个新增专业中,以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二产专业依然占比很高,达到6成。同时,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管理、网络营销等三产专业呈快速发展新势头。
过去30多年,中国发展很大程度靠“人口红利”,如今要从更多依靠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专家指出,提升就业质量,根本在于发展,尤其是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更多的中高端岗位。在欧美和日、韩等发达国家及地区,中等收入人群的主体是技工,也就是“高级蓝领”。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同时加强和完善职业培训。
“候鸟”变“钟摆”离土不离乡
能常和父母一起吃顿饭,能每天在家陪陪孩子,千万个农民工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在河南省的民权、孟州、平舆等县市的产业集聚区,每到上班,电动车一辆辆鱼贯而过。下班时,同样场景则换个方向再次上演。
人称“农民工司令”的河南省上蔡籍农民张全收,2011年在深圳创办了一家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十几年后,他把公司总部从深圳迁到了郑州航空港区,输送务工人员的方向也从沿海转向内地。
据农业部测算,近5年返乡创业人数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左右。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已超过450万,约占农民工总数的2%。
为了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去年发出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提出降低企业登记注册门槛、简化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允许“一址多照”以及税费减免、金融支持、资金支持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传义认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历了城市和市场的洗礼,积累了一定资本、技术、人脉等资源,这正是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动力源。(董峻 徐博 高敬 图表:小米/绘)
美国就业持续增长超过危机前水平——2015年美国就业情况报告
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当前就业统计调查(CES)数据显示,继2014年非农商业和政府部门新增就业300万人后,2015年就业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新增就业460万人,其中非农商业和政府部门新增270万人。
2008年1月到2010年2月是美国经济危机后就业的困难时期,就业净减少870万人。随后就业开始增长,到2014年5月就业恢复到危机前的顶峰水平。此后,就业一直保持上升态势。
引领就业增长的行业
卫生服务和私营教育业、商业服务业、娱乐休闲和招待业以及建筑业对美国2015年新增就业贡献较大。
卫生保健业就业增长显著。2015年卫生服务和私营教育业新增就业70.1万人,占非农新增就业的1/4。卫生保健业新增就业47.2万人,2015年就业增长率提高到3.2%,2014年增长率仅为1.9%。其中,医院就业就业增速最快,新增就业17.7万人,几乎是2014年的4倍。
商业服务业就业增长强劲。2015年,大部分商业服务行业就业增长强劲。电脑系统设计及相关服务延续了前几年就业持续增长趋势,2015年新增就业10.4万人。临时救助服务新增就业9.6万人,就业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娱乐休闲和招待业就业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15年娱乐休闲和招待业就业增长率为3%。食品服务和饮品行业成为休闲和招待业增长最多的行业,并且连续5年新增就业都超过30万人。
建筑业就业从危机中恢复,增长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2015年建筑业新增就业29.6万人,就业增长速度为4.7%,几乎超过其他所有主要行业的增长速度,但是与2014年增速相比仍有所下降。
住宅行业就业变化超前于经济周期。建筑业引领了经济危机时期的就业衰退潮并一直持续到2011年1月。从顶峰到谷底,建筑业行业就业减少了230万人(29.8%),到2015年底,建筑业就业缺口达到110万人。
处于就业增长平均水平的行业
零售业就业人数创造历史新高,电子购物和拍卖业连续10年占比提高。截至2015年12月,零售业就业28.4万人,不仅恢复到经济危机之前的水平,而且比2007年11月的就业顶峰又增长了18.5万人。2015年非商店零售商就业增长4.9%,电子购物和拍卖成为增长的主力军,新增就业2.2万人,从2004年至今,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占非商店零售商就业的比例从2004年的14%增长到2014年的41.1%。
金融业就业增速与行业平均水平一致(1.9%)。保险运营商就业增长最多,非储蓄信用中介和与信用中介有关商业活动的就业增长抵消了商业银行就业减少。
运输和仓储业就业虽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2015年运输和仓储业就业仅为2014年的一半。铁路行业就业减少,快递、卡车运输和支持运输的其他活动在2015年就业增长较少,仓储业就业增长加速,超过运输和仓储业就业增长的一半。
就业增长减速的行业
制造业新增就业大幅下降。在经历了2014年新增就业20.8万人后,2015年新增就业大幅下降到2.6万人。其中,非耐用品新增就业4.9万人,耐用品就业下降2.3万人。
非耐用品就业增长主要是食品制造和其他非耐用商品制造。食品制造就业增加主要在2015年的第四季度,其他非耐用商品制造增长8.5%。
耐用品制造行业中,受汽车销售上涨、燃油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运输设备制造新增就业2.3万人;建筑业增长强劲,带动木材制造和非金属矿物制造就业增加。与此相反,机械、金属制品、原料金属以及生产供给和材料行业就业减少。主要原因有:美元升值使产品价格比国外市场更高,2015年商品出口下降1.2万亿美元,主要是生产供给和材料行业;尽管油价下降刺激了机动车及零配件供应行业的就业,但也带来机械行业的就业减少,主要是采矿、原油、汽油领域的机械制造行业,仅这一行业就业下降了24.7%。
采矿业就业总量下降
采矿业就业总量下降13.5万人。煤矿开采就业减少0.9万人,自2011年起,煤矿开采行业就业累计减少2.9万人。采矿行业以及相关的油、气开采行业趋势相似,在2014年9月达到就业顶峰,然后逐月下降,到2015年12月达到低谷。(人社部统计调查中心 李宏 杜淑晗)